趣解数字地名_地名百科

 

  五指山是海南岛的名山,五峰直插云霄,形如五指,故而有“五指”之名。 吴文生 摄

  海南有许多带有数字的地名,从城市到村镇,从“一”到“十”,无一不有,城市有三亚市、五指山市等,乡镇有三家镇、四更镇、七坊镇等,乡村则有更多。这些地名看似简单,但也承载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底蕴,其中不乏深厚的内涵。

  三亚位于海南岛南部,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置儋耳、珠崖二郡,三亚地区置临振县,属珠崖郡地。三亚历史悠久,历史上曾被称为崖州、振州、崖县。1961年,三亚设“三亚镇”,1984年,崖县更名为县级三亚市,1987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

  “三亚”之名由来已久,在海南现存最早、记载最全面的志书明代正德《琼台志》中,早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迈人、客人,俱在崖州,乃唐宋以来仕宦商寓之裔。迈居附郭二三里,及三亚、田寮、椰根三村。”“(崖州)里十四,三亚里,黎伏里,佛老里,黄流里……”

  “三亚”之名,据传是因境内三条河流汇流的形状得来。《三亚史》有云:“一般认为,并行穿越市区的三亚河和临春河在近海处汇合成港(即今三亚港),形状如三股枝桠,这一带便约定俗成被称为‘三桠’,久而文字记称‘三亚’。”

  三家镇位于东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三家镇之名由村名沿用而来。《东方县志》记载:“三家村,位于三家乡政府驻地。三家村原名新宁村,相传清朝时期,局势混乱,强盗劫村,小村庄难以居住,罗铁、道穿等村迁入新宁村,三个村庄并为一个村庄,村中主要有赵、符、周三姓,故命名为‘三家村’。”

  1957年,“三家乡”成立,因乡政府驻扎在三家村而取“三家”之名,2002年撤乡改镇,也继续沿用此名。

  四更镇位于东方市北部,东接三家镇西临北部湾,是革命老区。“四更”之名来自于四更村,镇政府驻扎在此,因此得名“四更镇”。四更村先祖来自福建,明代时期漂洋过海来到海南西部沿海,但落脚安居大事未能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四次搬迁,四次更换落脚点,才最终在此聚居成村,村民因此也以“四更”来命名村庄。

  “四更”之名多次出现于清光绪《昌化县志》之中,其中有云:“四更村、墩头村一带称为客人,言语与县城土音相同。四更村民专务农业,性情简直。”“光绪二十三年,英德都四更村王家祖祠廪生王栋集族耆老抽出铜钱一百二十千文。”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中南部,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五指山市古称“通什峒”,1986年设“通什市”,2001年正式更名为“五指山市”,这一地名,取自于名山“五指山”。五指山是海南岛的名山,五峰直插云霄,形如五指,故而有“五指”之名。

  与五指山市得名方式相似,儋州市那大镇五岭村也因山岭而得名。这一个村庄周边有五座小山丘,当地百姓一般都称山丘为“岭”,村民在此聚居成村,后来直接以“五岭”来命名。

  临高县有一个六梅村,相传建村于清代乾隆年间。六梅村先祖看到此地花木繁茂,风景优美,其中有六枝梅花格外显眼,引人注目,因此决定迁居到此立村,后来,取村名为“六梅村”。

  澄迈县金江镇六山村,村址原来是一片山林,绿树成荫,故而取名“绿山村”。此村开村始祖为蔡氏,在清代时,村民取姓氏加上福禄吉祥之意,又改村名“蔡禄山村”。后来,人们取“绿山”“禄山”的谐音,以“六山”为村名,且沿用至今。

  儋州市那大镇有村庄名曰“六扶村”,得名方式与六山村相似。过去村庄附近山地野猪多,因此曾得名“猪屋村”,后来又取“禄福”之谐音改村名叫“禄扶村”。再后来,村民又改“禄扶”为“六福”,最终演变为如今的“六扶”。

  七坊镇位于白沙西北部,东邻打安镇,南接金波乡、青松乡,西挨邦溪镇,北达珠碧江,与儋州市雅星镇接壤。《白沙县志》云:“‘七坊’一名,最早见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汉人吴典在境内三升村周围兴办七间土糖作坊,故名‘七坊’。”1935年,白沙置县时,设“七坊乡”。1983年,“七坊乡”改为“七坊区”,到1987年,正式改为“七坊镇”。

  儋州市王五镇有一个“第七村”,村庄的得名方式直接简单,直接用顺序来取名。如今,在第七村的周边,另外还有第一村、第二村、第九村等八个直接以顺序来命名的村庄。

  担八种村位于儋州市那大镇,村庄境内有反击日军侵略的“担八种战斗遗址”。“担八种”的名字由来颇为奇特,原来,此村前面有一块水田,水田播种水稻时恰好需要一担八斗的种子,几乎年年如此,久而久之,就成了地名,而边上的村庄,也由此得名。

  白沙七坊镇有一个“孔八村”,此村原名“通八村”。原来,村中有一种树,汉语音译为“通八”,这种树很有名,因此村名也跟着命名为“通八村”。后来,在形成书面文字的过程中,又因村民发音不标准,将“通八村”登记为“孔八村”。“孔八村”名称由此得来,且沿用至今。

  在陵水西南沿海,有村庄名曰“九所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清道光《广东通志》有载:“县前铺至九所铺五十里,又三十里至膺秋铺。每铺兵一名。”这里的“九所铺”,即今天的九所村。

  九所村的得名,与明代时期卫所制度有关。明代时设立卫所制度,海南卫下设有陵水南山千户所,其下又设有百户所。按照明朝军制,“每军十名立一小旗,五小旗立一总旗,为百户所,共旗军一百一十二名,领以百户一员。十百户所为千户所,共旗军一千一百二十名,谓之正卒”。此地设九百户所,当地人简称“九所”,后来村庄因此而得名。海南还有不少与“九所”类似的地名,得名由来也相似。

  陵水西部有一个村庄叫“九呆村”,这一村庄又被人称作“狗呆村”。在当地方言中,“九”与“狗”读音相同,而“呆”有“蹲”的意思,过去此村村民爱养狗,村里狗多,久而久之,村庄得名“狗呆村”,又因“九”与“狗”相通,故后来又得名“九呆村”。

  儋州南丰镇有一个“九家村”,此村先祖搬迁而来,成村时恰好有九户人家,因此定名为“九家村”。

  昌江有十月田镇,镇名由“十月田村”沿用而来。“十月田”因何得来?此地村民世代农耕,刀耕火种,但田地干旱,水利不兴,村民唯有期待每年十月份降雨蓄水,才指望有收获,人们将这一片田地称为“十月田”,久而久之,村庄也得名“十月田村”,后来镇政府驻扎于十月田村,因此也取名“十月田镇”。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