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用科技讲好人民城市发展故事数字技术赋能申城智慧城市建设
“一网统管”便利市民生活,人工智能解锁博物馆新体验,数字社工打通城市运行“最后一公里”……如今,在上海,一批批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加速落地,让城市更聪明,让百姓更幸福。
金融中心、东方巴黎……上海有很多城市标签,人民城市是其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人民城市的发展故事是新时代发展故事的重要篇章,对于上海这座将“人民至上”融进城市治理每个细节的超大城市来说,讲好人民城市发展故事具有重要意义,而科技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诸如科大讯飞等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全力参与市域社会精细化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成果解民忧、惠民生,助力上海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着力解决城市治理难题,为书写人民城市“上海之治”新答卷贡献力量。
从扫码入馆到线路查询,从展览推送到需求反馈,带一部手机就可以畅游博物馆;各种紧急突发事件,在您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各部门协调运转,一键处置、将危机化于无形;观众在博物馆看似悠闲的参观竟汇集成信息丰富的数据,为博物馆提供更高效优质服务的决策依据……这些颇具“科幻”感的场景,是每天发生在上海博物馆的真实日常。
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博物馆如时间胶囊一般,封存珍藏着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记忆。上海博物馆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逾1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逾14万件,从建筑到展品,处处可见艺术文化的印记。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上海博物馆有点“忙”,来自祖国天南地北的游客、天真烂漫的孩童、朝气蓬勃的学生掀起参观热潮。“这里跟我以前去过的博物馆不太一样,不仅可以漫游虚拟博物馆,还可以通过智能导览与文物进行无障碍交流互动,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参观学生说道。近年来,上海博物馆联合科大讯飞打造“智慧上博”,迈上“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快车道。如今,在数字化赋能下,这里厚重的艺术文化正变得活泼灵动。
智慧博物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参观体验,更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带来质的提升。在青铜器修复区,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修复师们正在将多块小型的白色陶块拼装进一个大一些的陶块中,虽已基本成形,但还有不少小块缺失,桌上散放着二十余块碎片。
在文物修复师看来,相比原先通过人员比对花纹、形态来拼接碎片,更多是依靠修复师的个人经验。如今,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技术会先对文物进行3D扫描,计算残片方位,并提供直观可视的引导方案,进而强化文物修复的速度和准确率。
2022年,上海博物馆智慧场馆场景建设荣获工信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上榜项目,而这也是所有获奖项目中唯一一个文博单位获奖项目。“博物馆离不开数字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它会飞得更高更远。”科大讯飞园区业务副总经理才超表示,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博物馆不仅是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也是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参与者、塑造者。
城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牵着百姓民生。上海正在把超大城市作为一个系统的生命体,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推动城市运行管理创新。
事件实现智能分派和研判,并自动生成辅助处置建议,工单超时也能智能催办,通过数字政府大模型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如今在上海塘桥也已经成为现实。
“以前,工单派遣靠经验,不够精准、事件处置缺乏依据,效率较低、分析研判靠人工,费时费力。”在塘桥街道城运中心工作多年的卜丹凤见证了科技给基层治理带来的变化。“现在,数字社工将事件自动分派,处置时可智能提供事件解决建议和处置依据,并按需生成分析报告,提前发现事件隐患。”
“精准派单,是市民诉求高效解决的第一步。”卜丹凤介绍,现在收到工单后,数字社工以智能分类引擎为依托,梳理形成100多个事项分类,精准识别事件内容,根据事项权责清单和处置规范,判断权责单位,派单精准率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提升3倍,助力基层城运事件流转提质增效。
当前,数字社工在基层城市运营管理中的潜力与价值已逐渐凸显。截至目前,城运中心自动派单准确率超过90%,工单处置效率提升60%,绩效分析和报表生成从2小时缩减至10分钟,新人业务熟练时间缩短5倍以上,业务知识查询效率从20分钟缩减至5分钟以内,居民回访满意度再提升。
塘桥数字社工只是上海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在上海,科大讯飞还联合外高桥森兰集团打造智能“绿肺”,全面提升外高桥森兰区域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与运行管理能力。目前,“人民城市”已融入上海城市治理的每个细节,成为上海最鲜明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