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雄安 高掌远跖

 

  6年来,河北雄安新区从完成顶层设计到如火如荼大规模建设,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雄姿初显。图为工作人员在雄安新区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监管平台工作。新华社

  姬艺萱李子吉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6年来,雄安新区始终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新区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日新月异。在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中打造”雄安质量”“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谋定了大思路。而打造一座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也正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2017年2月23日,习在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现在,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50多家,其中二三级子公司100多家。一批央企总部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高端高新产业进一步向新区汇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作用进一步显现。”雄安新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企业总部区的中国中化大厦是首批疏解的央企总部项目,在项目施工现场,56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八角形的造型轮廓初显。据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挂职)张飞介绍,大厦采用了白洋淀“金芦苇”的设计理念,寓意着与雄安新区一同拔节生长、历久弥新,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标志性建筑。距离中国中化大厦不远处,作为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中国星网雄安新区总部大楼项目主体结构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大楼项目也已进入地下结构工程施工阶段,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确定选址。首批疏解的4所高校和2所医院已选址落位,正加快推进项目立项等相关准备工作。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国电信雄安智慧城市产业园、中国联通雄安科技创新产业园、中国移动雄安智慧城市科创中心,以及国家能源集团雄安基地、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雄安创新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背后,是雄安新区的积极接纳。2022年,雄安新区出台《关于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总部企业创新发展的六条措施》等举措,从企业开办、科研支撑、人才落户、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多个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为有序承接疏解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打好基础。雄安新区坚持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立足点,不断拓展改革范围,确保疏解企业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造“雄安质量”。地上、地下、云上“三城同频”“每一个精工建造的重点项目,落成后将成为一座座‘雄安质量’的展现。”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国义说。截至目前,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5300多亿元,总开发面积已覆盖12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4100多万平方米,36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657公里,新建地下管廊136公里……地上、地下、云上实现“三城同频”,一座高水平现代化“未来之城”雏形初显。——在地上。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外围道路框架、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新区水系“四大体系”基本形成。交通出行更加便捷,启动区“三横四纵”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形成,起步区“四横十纵”骨干路网全面开工。京雄城际铁路通车,雄忻高铁、雄商高铁等工程均在热火朝天建设中。从雄安新区出发,最快只需要19分钟就能抵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0分钟抵达北京西站、1小时抵达石家庄。雄安,正在逐步成为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极。新区“一主五辅”规划体系完善健全,规划覆盖面逐步扩大。重点片区功能更加清晰,启动区、起步区加快建设,容东片区基本建成,近12万群众完成动迁安置,逐渐形成以启动区为主的疏解集中承接区域,以昝岗片区为主的产业发展和支撑疏解区域,以容东、容西、雄东片区为主的居住和服务支撑区域。居民生活也越发便利,西北部初中南区主体结构封顶,西部高中出正负零,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北京第四中学雄安校区项目已经交付,雄安宣武医院一期工程基本结束,雄安国贸中心、体育中心、图书馆等项目有序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逐渐完善,“15分钟生活圈”正成为社区标配。——在地下。“先地下、后地上是雄安新区规划之新的重要体现,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约380公里的‘干线-支线’两级综合管廊,目前已建成136公里、已投运47.6公里。”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如今,雄安新区的地下,物流通道、疏散夹层、管线舱等三层地下综合管廊初具规模,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给水等配套设施管线全部集纳在地下综合管廊中,实现了“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另外,地下管廊布设20多种、近万套前端感知设备,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方式上,雄安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采用了预制管廊的方式,管廊分节在场站预制,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架廊。相比于传统的现浇管廊的方式,既保证了施工的速度和质量,又降低了施工成本,在管廊施工技术上的探索极具开创性。——在云上。建设物理城市的同时,雄安一直坚持数字城市的同步规划、同生共长,真正实现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孪生共长。“云上雄安”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现实城市每一寸地上和地下的建设,都能在雄安新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一一对应。CIM平台依托数字基底,通过先进的技术对海量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进行整合、关联、挖掘和分析,以数据大集中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大协同,可以为智慧建造提供更科学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决策能力,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执行能力,更好地协调跨部门、多层级和异地合作能力,逐步建立以信息为核心、以事件为驱动的智慧建设。尤其是在城市生长阶段,CIM平台还可以在雄安新区各片区建设过程中,通过碰撞分析,预见性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错、漏、碰、缺现象,有效避免施工返工问题,高效保障进度,实现降本增效,为各片区建设阶段施工管理与指挥调度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实现信息共享、统一认识、指挥调度、协同作业,实现了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建设管理,高效支撑雄安新区各片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2022年底,作为“城市大脑”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可对海量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科学决策,为数字孪生城市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网络、计算和存储服务,营造智慧场景。雄安新区首批市场化项目之一的雄安·电建智汇城,通过构建场景应用体系,以孪生基底通络城市治理业务、以数据交叉赋能城市高效运转,创造“雄安质量”,是智慧城市·未来社区理念在雄安新区的完美落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雄安新区早在设立之初,就开始了对白洋淀的系统性生态治理——严格外源管控,常态化开展入河入淀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内源治理,完成白洋淀生态清淤三期工程,完成数万亩芦苇收割和区域水草打捞;推进城镇污染治理,三县建成区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等。“如今,白洋淀累计补水超39亿立方米,水位稳定保持在6~7米,水质持续改善,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其中白洋淀区水质从劣Ⅴ类转为Ⅲ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雄安新区还践行“先植绿、后建城”理念,累计新增绿化造林47万亩,森林覆盖面积达7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4%;扎实推进千年秀林及园区景观带建设,“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空间格局逐渐形成,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逐渐成为现实;大气和土壤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研究制定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和重点领域专项实施方案,“无煤区”基本建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显现。此外,雄安新区对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持还体现在新区的每一栋建筑上。2021年8月30日,《雄安新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分别从推动绿色建筑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推进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示范引领、加强绿色建筑技术和产业支撑、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管控等五个方面提出推动新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新建项目中绿色建筑占比达100%,其中新建城镇建筑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标准。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采用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方式设置发电系统,站顶布设光伏板,自2020年12月正式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超过1000万千瓦时。荣乌高速新线雄安段,利用路基边坡、收费站等安装光伏组件,每年可发电5300万千瓦时。“除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新区的建筑在节能上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国家发展改革委派驻雄安新区挂职干部张钰堂说。“就拿中国中化总部大厦来说,不仅采用了更高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气密性的围炉结构,运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建筑供暖供冷需求,还采用了固定遮阳设计,通过形体设计在南向采用构件遮阳,既兼顾了建筑美学设计,同时又起到了遮阳作用,减少夏季幕墙得热,降低空调负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