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人生——记信息大学教授马秋禾

 

  她是一位不断创造科技奇迹的军中女杰:她带领课题组艰苦攻关十余年,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版权的数字测图系统,引领我国军事测绘摄影测量成图实现由模拟向数字的时代跨越;她坚持用“战场”需求指导课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部队急需的测绘人才;她对丈夫一往情深,用爱心和坚持让家庭重沐阳光……她就是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秋禾。

  担当使人幸福,坚守创造人生。马秋禾步履坚定地跋涉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用智慧和执著编织着精彩的经纬人生。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让马秋禾看到我军在军事测绘领域的差距,她迅速把摄影测量数字成图作为研究方向,向关键技术发起冲锋。

  计算机都是用数据说话。山脉、河流、道路、植被必须用计算机的语言描述出来,绘图员的动作也必须转化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源代码,计算机才能像绘图员一样自动工作。这一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她来说,谈何容易!

  马秋禾深入一线部队调研,遍访近千名测绘作业员,写下数十万字的笔记。从1994年她的“摄影测量数据库的数字测图系统”得到专家认可,到1996年第一幅某比例尺的可直接印刷的数字分析胶片诞生,再到1997年“Mapping Star数字测图系统”应用软件向全军推广,马秋禾引领着我军测绘部队走进了摄影测量数字化的生产时代。

  初战告捷,马秋禾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为了实现系统的升级改造,马秋禾遭遇过入库测试的“滑铁卢”,吃过测绘权威单位的闭门羹,但她始终没有放弃。2002年,经过全面升级改造的“Mapping Star 2.0数字测图系统”面世,这个系统成图功能更加强大,使原来多个部门需要三四天的成图过程,简化到计算机一键完成。这一成果也使马秋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9年秋天,中越划分某边界联合勘测工程进入关键阶段。如何在便捷地图上用中越两国文字准确表述,成为形成勘测成果的“瓶颈”。当时正在兰州出差的马秋禾得知后,主动请缨,受命组织专家联合攻关。

  马秋禾和课题组成员封闭在兰州郊区的一个招待所昼夜攻关。经过10多天的努力,成功解读了其中隐含的规则,准确编写代码嵌入系统,攻克了这一难题。第二天,当精美的成果展示在在场的军地专家面前时,现场一片欢呼。一名专家说:“研制这个系统,按常规至少要一年,你们仅用了半个月,为中国科技人员争了光!”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25日完美谢幕,为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马秋禾同上万名支援北京奥运的官兵一样,为“平安奥运”擎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当时,她和课题组受命承担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精确保障的任务。凭借深厚的摄影测量成图技术功底,马秋禾攻克了这个她从未涉足过的课题,成功研发了相关的指挥控制信息系统,实现了地理环境概略保障向精确保障质的飞跃。

  “课堂如果无法连接战场,今天课堂上的学生也许沦为明天战场上的败将。”这是马秋禾经常讲的一句话。

  多年来,马秋禾一直坚持召开课前座谈会。通过座谈,摸清学员的需要,再联系世界军事科技发展的动向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修改教案,做到不拿出新教案,不试讲几遍,决不走上讲台。

  马秋禾还注重把科研成果向课堂转移,力争把最新知识传授给学员,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启迪学员。她把部队调研来的难题分解为课后作业或毕业设计,给学员设置各种情景,让学员提前接触实践,提前得到锻炼。

  今年暑假,她将Mapping Star数字测图系统与我国著名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有机融合,搭建了和测绘生产部队作业环境相匹配的、可供60多名学员学习的实验场地,实现了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的结合,受到学员们的普遍欢迎。

  马秋禾并不喜欢“女强人”的称号,买菜时她会和小贩们讨价还价,也会为选一件满意的衣服转遍整座商场……生活中的马秋禾少了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多了贤妻良母的温柔体贴。

  1998年夏天,马秋禾的爱人患上皮肌炎。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75%。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坚强的马秋禾擦干眼泪,不断给自己打气:“没什么可怕的,爱人健康和课题进步,一个都不能少!”

  从那以后,她白天奔跑于医院、课堂、实验室,晚上就睡在爱人病床旁。从没学过医的她,像搞科研一样拿起医学专著,和医学专家反复论证,从中遴选出一套最优方案,奇迹般地把丈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帮助他重返工作岗位。

  由于治疗时大量使用激素,丈夫双侧股骨头坏死,双腿伸屈功能受限。她安慰丈夫说:“我们是夫妻,以后的日子,我的腿就是你的腿,我们搀扶着往前走。”只要不出差,马秋禾每天都会给丈夫做喜欢吃的菜,悉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

  马秋禾说,坚持是一种浪漫的奢侈,艰难是一种幸福的担当,我要继续这种奢侈,继续这种担当,永远在理性的蓝天下飞翔,在和谐的家园里歌唱,迎接希望和阳光。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