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数字造城”让城市仅仅是一个名词
“在指标要求的驱动下,部分地区城镇化率过快,以完成任务的方式片面‘数字城镇化’。”在日前召开的云南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备受政协委员们关注。在看到这项工作成绩的同时,委员们也指出了“农转城”推进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是一些地区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了农民相关的社会保障,出现以土地城镇化和户籍城镇化为表象的农民“被城镇化”,让一些地区的农民成为进不了城又回不了乡的“夹心人”。(2月9日中国青年报)
总理曾多次强调,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众所周知,城镇化理应是惠民利民,既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又带动城市发展的适应中国当前国情的驱动手段。我们推进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而在具体操作上,最需要避免的就是“人为造城”。
在凤凰网做的民意调查中查看“你认为目前城镇化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的投票结果,有44.64%的人选择“打破户籍限制,医疗、社保、教育平等,没有农民市民之分”居第一位,“建立辅助产业,使进入城镇的农民有收入”居第二位,而“搞建设,盖楼房,扩大城镇面积”仅有3.43%的投票率。如此看来,户籍入手应该是民心所向。但我们回到现实,2008年至2011年,云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数平均为每年13万左右,而2012年和2013年短短两年就完成“农转城”人口496万,是政策实施前20多倍,但是,农民却并不享受此等“高待遇”,为何?身份从“农民”转为“城里人”提高的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而非“人的城镇化”水平。
如此被指标驱动的城镇化进程被称为“数字城镇化”,这是在虚拟的“数字造城”。“城”中只有数字、指标,没有农民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市场驱动,“城市”成为一个名词在粗放的蔓延。而缺乏产业支持、市场支撑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与数字以外的经济、城镇发展并不协调,并且脱离了当地财政和城镇公共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居民的权力得不到保障,不只为管理留下许多隐患,还会阻碍真正城镇化的道路。
只看数字指标,不看农民利益的城镇化是外强中干的“城镇化虚胖”。在总理强调的“人的城镇化”的运行过程中,行政力量的作用是促发各地政府提高“内在”以促发“外在”,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逐步融入城镇,而不是本末倒置,妄图以“数字城镇化”来带动经济,毋庸置疑的是,“数字造城”的小马是拉不了农村强大的“大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