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工业互联网对内可“降本减存”提质增效对外可提供增值服务

 

  ◎李军旗认为,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已经从三十年前的学术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并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转型的方向。

  ◎李军旗表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场持久战,其中,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可谓是其中的攻坚战,制造业的一些基础要素,像装备、工具,材料,这些基础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薄弱的环节。

  2018年,工业富联(601138,SH)在A股上市,成为一家以“工业互联网”命名的公司。从“工业互联网第一股”到两度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富联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备受市场关注。

  在6月19日举办的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交响”高峰论坛间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问题专访了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他分享了工业富联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NBD:我们注意到工业富联自成立以来就提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双轮驱动战略,多年来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非常大,打出一整套数字化升级转型组合拳,具体而言,数字化对公司意味着什么?工业互联网成为行业热词,到底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李军旗:公司创造了两个第一:在上海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个把工业互联网写到公司名字里;2018年36天过会,(当时)是上市速度最快的一家公司。上市以后,现在工业富联在全球有近20万名员工,去年营收4300亿元,有十多座智能工厂,在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有研究开发、生产的据点。

  当今,世界格局在变化,这种大变局背后逻辑就是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最近这两年感受特别深刻: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逆转大趋势,不做数字化转型,一个企业就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工业富联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率先走出了数字化转型这一步。

  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已经从三十年前的学术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并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转型的方向。数字化转型有很多的概念,有谈智能制造,有谈工业互联网,其实我们内部一直在探索它的内涵。工业富联看准的就是二者相辅相成双轮驱动:一智能制造,二是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首先把产品设计和制造产品的设备实现互联互通,再把生产过程做到可感知、可预测和可控制的无忧生产。这其中,将精密制造升级成智能制造,需要依靠工业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和工业软件共同形成工业智能制造的系统。

  而工业互联网的定义,实际上是互联网向制造业的延伸,就是把产品的制造设计过程在智慧工厂里的各个生产环节以及工厂外的上下游互连互通,最终客户和供应链实现互联互通,达到个性化定制和按需制造的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工业互联网对内来讲可以降本减存提质增效,对外可以提供增值服务,这靠我们一步一步的探索来实现。

  李军旗:我们把数字化转型探索的过程归结为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三硬”、“三软”要素,分别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三硬”装备、工具、材料,工业互联网领域“三硬”云、网、端与两个领域共通的“三软”工业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与工业软件。“三硬”和“三软”相加可以形成智能制造的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过去积累的制造经验、海量的工业数据与制造机理、应用场景,推出了多个领域的“专业云”,我们不仅将专业云用在自己的场域之内,现在对外累计服务的客户数已经超过200家。

  围绕这个,我们将智能工厂的架构分成端、网、雾、云4层。普通的架构都是端、网、云(服务器),而我们在这当中加了雾计算,即自主研发的“雾小脑”把服务器下沉到所有工厂车间,把工厂车间所有的传感器上传到雾服务器,最大程度上保证实时性,一旦发现产品不良可以快速采取措施,这就是我们提出的雾计算,有的专家叫边缘计算。通过雾计算,雾小脑可以控制整个生产现场,实现自主快速决策。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布局“三软”领域。一方面,我们通过员工培训、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积极补充复合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工业富联参与共建鹏城实验室、智能科技职业学院;2020年我们提供超过1000万学时的培训,总培训投入成本达5亿元,提供员工学习与成长的平台。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战略投资相关行业内优质企业,来提升自身软实力。

  NBD:您曾提到,工业互联网会改变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需要长周期的谋篇布局。您认为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里?未来还有可能需要面对哪些挑战?

  李军旗:对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言,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是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探索过程。工业互联网是未来产业的一个新的生态,这其中,没有核心技术是不太现实的,比如说核心技术的问题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的OS形态;比如说技术标准化的问题;比如说商业模式的问题。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专业云,它是将大量地沉积了十几年的工业机理变成模型和算法,最后变成工业App提供对外服务,所以这里面有硬件的技术、平台技术、软件技术,这些技术如果不突破就去谈智能制造,谈工业互联网,就只是纸上谈兵。

  我们转型工业互联网是经过长年的探索,是一步步从传统制造、精益生产到智能制造,再到平台型的工业互联网探索下来的。要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持久战。

  突破核心技术是制造业不变的主题。全球竞争也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创新的竞争,围绕高端制造的产业链重点布局,技术突破、积累知识产权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力。

  而要实现这个过程,最关键、最急需的就是人才,因为这是未来的一个制造生态,对人才的需求与传统制造相比是不一样的,没有懂机械、控制、软件的人才是不行的。像上海交大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对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是非常需要的,这类人才是懂软件又懂硬件,这样的人才是数字化转型必不可少的急需人才。

  NBD:现在国内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了?中国的软硬件的自主可控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李军旗:全球应该说都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国家实际上在数字经济或者说在消费互联网这一块,在全球应该说也有一定的领先地位,那么在工业互联网上,应该是属于处于同步探索的阶段。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场持久战,其中,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可谓是其中的攻坚战,制造业的一些基础要素,像装备、工具,材料,这些基础的关键核心技术,是我们薄弱的环节。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进程中,各类企业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如互联网企业、工业制造业企业等,基于各具优势的发力点和路径,共同探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想必能够激发数字产业生态的活力。

  NBD: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但受制于自身规模和有限的投入,往往难以参与到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中来。实现中小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您有何建议?

  李军旗:我们上市的宗旨就是“服务全球制造,兼善天下实业”,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加入这个平台,推进中国的数字化转型。

  国家提出“先进智造+工业互联网”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工业互联网是可以让企业上“云”上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工业互联网这个领域。

  有了硬件智能中控系统,有了软件工业APP,有了核心的平台和系统,我们可以真正地形成智能制造的生态,我们思考的是能否将电子行业的经验向其他行业推广和复制。

  李军旗:如何服务中小企业,我们总结是:工业App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可以对外输出制造技术。以我们去年推出的“刀具专业云”为例,它获得了全国首届工业互联网大赛的冠军。疫情期间,我们要做智能终端要大规模的刀具的制作,原来就是派工程师去辅导,去年派不出去了,那30多家中小企业上云,他们下载了这个专业云就可以生产了;第二,他们缺订单,我们做不完的订单给他们,那么就解决了中小企业的问题。它验证了我们“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战略的正确性。

  做数字化转型说要把制造业转向科技服务业,这个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来三种模式怎么对外做科技服务:一是为大企业提供“灯塔工厂”包含硬软整合的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通过专业云为中小企业服务;以及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以智造谷建设区域产业集群。

  工业富联经过这么多年地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智能制造的中国方案。如何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逐步打造未来智造生态的国际标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搜索